〈與電影談情〉不惑之年的男與女
觀賞電影《男人四十》的目的,像是在尋找某種共鳴感和指引。在人生路途面對十字路口時,可以有一點參考。
香港的男士平均壽命大約81歲,女士更可高達86歲,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長壽之都。 去到40歲,剛好是人生的中途站,同時也是中年階段的起步點。走過半生路,如何完成人生的下半場,成了一個重要的命題。
電影中的男主角是一名中化科老師,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,始於學生時代。能夠把興趣成為終身事業,本是幸福的事情。但面對教學的挑戰,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愛理不理,加上朋輩之間的事業攀比,造成了很多不能說的壓力和感受,只能將之吞在口裡。
男主角的太太專心相夫教子,努力盡好妻子和母親的責任。家境雖說不上是大富大貴,但也尚算是頭頭是道,讓丈夫能夠專心工作。雖然兩名兒子都漸漸踏進成人之年,尤其是大兒子長得成熟懂事,夫婦卻未有為此而欣喜。夫婦反被小兒子的反叛吸乾心力,也造成了似有還無的心理張力與矛盾,隱隱感受到兩人心事重重,貌合神離。
溫醇的太太努力平衡家中的衝突,但她亦是有苦自己知。太太盡其半生奉獻在家庭之中,與社會脫軌早已是不爭的事實,只是近年那份陌生感愈來愈強。
記起另一齣講述中年女士的著名電影 《女人四十》,從女性的視角探討中年女士在家庭、事業及社會所帶來的種種壓力和挑戰。其中她硬著頭皮照料本身關係不好的失智老爺,更細膩而平實地展露出中年女士面對生活中不同的挑戰,以及當中所產生的疑惑和爭扎。
她與丈夫的感情沒有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情節,只是平淡得異常真實。兩夫婦因著照顧老爺產生大大小小的衝突,衝擊彼此的感情。
婚姻關係走到中年,彼此關係有一定基礎。以往能夠通過了「七年之癢」考驗的夫婦,總能繼續同心經營家庭,讓子女長大,讓長輩享晚年。中國傳統智慧「四十不惑」指出人去到中年階段,已獲得豐富的人生經驗。本應有能力應付不同的挑戰,作出抉擇時也不再困惑。我想這是一個很理想的狀態,加上時代不同,複雜而多變的現代社會,令人感到無所適從的時候更多,作出決定時出現疑惑實在是正常不過。
其實疑惑的背後,也代表我們有選擇的權利。對於封建社會,離婚根本不會是一個選擇,那也就不需思考離婚後所要面對的後果和責任。人之所以感到困惑,某程度上是由於我們可以選擇,但後果好與壞是一個未知數,也是構成壓力的主要原因。
《男人四十》中的男主角,面對女學生的正面挑逗,為平淡的生活泛起了新鮮和刺激,同時也鈎起了心中很多強烈的感受,挑戰內心的道德價值界線;而《女人四十》中的「家嫂」,在尋求自我與擔當「家嫂、妻子、母親和員工」各身份中的平衡出現巨大的張力。四十不惑從來都沒有出現在這兩位主角身上。
現代社會中的婚姻關係,比起過去任何的時代所面對的挑戰都更複雜,無論是丈夫或妻子,婚齡長或短,面對大大小小的疑惑本就是生命中的常態。
婚姻是一個持續性的選擇,而能夠作出明智的選擇是要透過多年的學習。在不確定中選擇與伴侶一同經驗愛,也許就是婚姻提醒我們的功課。
文:東尼 圖:每日頭條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喜歡的立即按 Like & Share 明愛賽馬會婚姻培育計劃親密頻道 Instagram: 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intimacy_channel/ Facebook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ARITASJCIC Email: fsintimacy@caritassws.org.hk Tel: 3618 4460
Comments